新闻中心

+

“人民之城”理念绘就“城中村”蝶变幸福画卷

发布时间 : 2023-12-19 18:13:39

  NG体育如果要在上海中心城区找一处十年间变化最大的区域,很多人的答案会投给:红旗村。

  十年前,这里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问题最多、最具典型意义的“城中村”:违规用地、违规建筑、违规经营、违规排污和违规居住层出不穷。

  如今,这里商办楼宇群鳞次栉比,公园、公寓、商场错落其间,占地586亩的红旗村已逐步建成兼具商、办、文、居等多业态功能的百万方城市综合体“真如境”。曾经位于这片区域附近的传统初级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也摇身一变转型为市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

  一座属于人民、以人为本的城市,自然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也要营造最佳的环境来成就人民。这一点,形态的改变最为直观可鉴。

  十年前的红旗村,586亩土地上,一度聚集着9个大型初级市场、18家各类单位以及村民宅基地。36.2万平方米的住房面积中,28.6万平方米为无证建筑;商贩、村民、客商混居其中,常住及流动人口高达6万以上……

  人口结构的“鱼龙混杂”,相伴而来是层出不穷的违法问题:地下废品回收站、垃圾堆场、废弃的铁路工棚、违法改建的生产经营生活“三合一”厂房夹杂道路两旁;无证照印刷厂连成一片,底楼作坊忙着印刷盗版书,油墨味熏天,二楼三楼就违法搭建成办公住宿层,空调外机直接挂在路边高压变电箱之上,晾衣杆随时会戳到电杆和电箱。

  “每次出行都是煎熬,从红旗村附近的铜川路水产市场里飘出水产品腥味混杂着河水的臭味,威力不亚于‘生化武器’,地面常年污水横流根本迈不开脚,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以防滑倒,当时大家都戏称这块地方‘穿着雨鞋踩泥浆,蚊蝇嗡嗡声中’。”曾经居住在附近的归阿姨回忆,当时的红旗村如同现代都市里的一个平行时空,“乱”是唯一的视觉感受。

  “无论是从地块地理区位、面积规模,还是地块内利益主题、关系复杂程度来看,红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难度均为国内首屈一指。”改造伊始,城市发展研究专家曾刚就如是说。

  2014年10月31日,红旗村作为上海首批启动的“城中村”试点地块,正式启动。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全区“一盘棋”统筹推进改造工作。设立红旗村地块改造指挥部,时任分管区长任总指挥,区属国企中环集团主要领导担任常务副总指挥,区规划局、旧改办、长征镇、石泉路街道、线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举全区之力克难攻坚。

  土地收储是改造的最大一块“硬骨头”。红旗村土地性质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光是土地权属认定、人口筛查剔除,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集体土地上的村居民征收签约工作前,仅方案研究制定就让改造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数夜难眠。”时任中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胡礼刚回忆。

  “想干事的人总有办法,不想干事的人总有理由。”——在“红旗精神”指引下,普陀区长征镇、村、队三级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全力来相助。村、队老书记、老队长出马做动迁村民思想工作;镇里选拔了14名来自镇属企业和居委的年轻后备干部,在7位镇职能科室负责人的带领下,组成7个工作小组,配合参与整治工作。“工作没有捷径,就是依靠基层、依靠群众,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里,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俯身做工作,用心成事业。”长征镇相关负责人回忆说,两年时间,完成了红旗村的拆旧、土地收储,创下了“红旗速度”。

  破旧为立新。2018年,位于红旗村旧址之上的真如境项目,开工建设,到2023年规划蓝图渐次落地。

  如今走进真如境:以真如环宇城MAX、山姆会员店、LOVE@大都会、盒马会员X店、绿地缤纷城、上海复悦会等为代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正逐渐成为“上海购物”消费新高地;海纳中央公园、海纳数字公园相继建成,真如绿廊即将呈现,开放共享、多彩宜人的生态空间触手可及;上海西站、空中连廊、H型公共车行通道建设进一步推进,交通“触角”持续延伸;以海纳小镇为载体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助力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新高地建设。

  表面的城区形态焕新还不够,仍需注入发展的新鲜动能。普陀区将改造的目光同步投向了产业的升级。

  彼时的红旗村,传统初级市场密集。是上海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黄金时代里重要的一笔。

  举个例子,2005年,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当时市场仅自行车停车管理费一项,年收入就可达100万元。而那一年,上海人均年收入只有2.68万元,两者相差近40倍。

  在当时的红旗村,类似的大型初级市场一共有9个。它们是村集体经济数十年来的支柱产业,更占据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果品等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低端产业“拿捏”着这586亩土地上6万人的经济命脉。

  然而,辉煌的交易额却像是“一袭华美的袍下爬满了虱子”。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交易效率不高,低端产业暴露出的缺陷无疑是掣制经济发展的“荷兰病”——不仅不利于产业链地位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更给真如地区腾飞上了重重枷锁。

  “壮士断腕”方能革弊前行。由于区域转型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需要,普陀区举全区之力将曾经的支柱产业扫入历史的旧纸堆,区域经济结构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

  今年4月,普陀区发布“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同时,上海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园区在已经建成的真如境项目正式开园。园区由核心区、扩展区两部分组成:核心区为真如境项目,其中公共空间位于鸿企中心12层、16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扩展区拟覆盖核心区周边的其他相关区域。在核心区,园区为数字广告企业量身定制了约4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提供共享办公、展览展示、奖项发布、案例分享、政策服务、高校合作等多元服务功能。

  作为上海数字广告产业标杆示范区,日前这里已经聚集了利欧集团、快手磁力引擎、宣亚国际、剧星传媒、元隆雅图、飞书深诺、凸版利丰、明堂传播等一批数字广告头部企业,涉及新媒体平台、MCN机构、整合营销平台等各领域。其中,年营收超亿元的企业已达22家。

  上海享时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新近落户普陀的数字广告企业。“普陀广告公司云集,圈子里熟悉的大大小小广告公司都在这里,不仅给创意提供了更多碰撞的可能,也为不同公司间合作共赢带来方便。”享时贸易合伙人陈楠说。

  提供全链条扶持政策、举办高品质品牌活动、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普陀还在不断结合这片区域的优势集聚上下游优质企业,不仅培养出了数字广告发展的沃土,也走出了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的新特色。

  “当前,新技术不断带来新挑战,落户普陀就是要建立新的‘朋友圈’,力图实现‘破圈’发展。”谦玛网络运营总裁林庆霖表示,该园区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空间限制。“过去,广告产业链路间松散的状态给品牌方、代理商与下游机构之间带来了过高的沟通成本。如今园区的聚集看似竞争,实际上是心照不宣的平衡。一来,我们作为代理商也想加强对下游机构发展动态的关注,以此更好地推荐给品牌方;二来,上下游均在一个区域,可以很好地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商机可能就在‘上下楼’。”

  “从开展数字广告业务的角度来说,普陀区目前有上千家数字广告企业。如果把范围放宽到数字广告全产业链,这个数字就上万了。未来,普陀计划成立数字广告企业产业联盟,整个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优质数字广告企业,只要愿意都可以来普陀发展,我们将提供全产业链优质服务。”普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涵嫣对这片区域的产业集聚充满信心。

  外部形态、内里业态之变,造就了这片区域的生态之变。而生态,恰恰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一方百姓津津乐道的内在逻辑。

  原红旗村的村民归惠莉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回到养育自己的地方继续生活工作。如今的她,成为了真如境中海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项目伊始,我就和其他5位村民一起到这里驻点办公,参与项目开发企业中海地产的具体工作。”归惠莉介绍说,经过层层选拔,他们成了村里首批派驻的培养人才,有人学招商,有人学物业管理。归惠莉笑言:“在这里踏踏实实学,以后才能帮村民管好集体资产,让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更好的发展生态,不止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归惠莉切身感受到这波红利。和她有着同样感受的村民还有很多。其实,这样的自循环“造血”机制在区域发展规划之初,就被考量到了。“城中村改造事关百姓福祉。我们考量的是,不仅仅是让村民享受土地红利、改善生活居住环境,而是真正形成可循环的造血机制。”中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随晋介绍说,上海兴隆实业有限公司作为红旗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城中村改造政策,回购一幢写字楼,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在紧邻真如绿廊的核心位置,红旗村集体资产回购的“中海中心”C座,又名“鸿企中心”,“鸿企”二字正是取自“红旗”的谐音,这是红旗村改造项目中最早交付的超高办公楼,也成了村民如今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之一。集体资产借助改造的契机提升了产业能级,村民成为了可循环造血机制的一部分,在新的岗位上融入共享了新时代发展。

  在真如境项目里,绿色发展的理念比比皆是。如今,红旗村地块上,已新建了11.3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化。比如,今年5月对外开业的全国首家位于市中心的山姆会员超市,就全部建在公共绿地下方,环湖景观和140余种苗木错落其中,给市民提供了别样的生态购物体验。

  走进真如境,高耸入云的商务楼宇群正重塑着往昔红旗村的天际线。但这一次,发展的生态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我们在钢筋水泥里不断造绿。”中海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环宇城所属的中海商务集群项目内,通过屋顶公共花园,屋顶观景公园、空中露台、下沉广场等多层立体景观布局,打造了近7000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为商业建筑注入了绿色肌理。

  “在这里办公、生活,都好像有了和往日不一样的体验。不见泥浆满地,但闻草木芳香。”归惠莉很开心:“动迁安置的村民们也都陆续回来了,小时候的村居生活好像回来了,但换了更好的环境。”

  旧改,是为人民而改。城市,始终是人民的城市。曾经在批发市场里穿着围裙、吆喝售卖的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如今坐在自家写字楼里与客户洽淡对接。不论身份如何转变,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始终是他们的归宿和依托。

×
全国服务热线 : 0898-08980898